“小服务”撬动“大服务” 全力打造服务型党支部
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党支部
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是学校的二级机构,承担着制定落实学校科技规划、项目管理、科技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、知识产权管理、成果申报与转化等管理服务工作。科技处单独设置党支部,隶属学校机关党委,现有党员12人,占单位职工比例75%。近年来,支部立足处室职能,服务学者,服务学院,服务学术,服务社会,彰显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一、活动主题与思路
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,围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,创新管理工作思路与模式,在提高支部党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,全面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水平与服务能力,以“小服务”撬动“大服务”,实现“党员干部受教育、人民群众得实惠、党建工作增活力、服务发展见成效”的建设目标。
二、活动实施方法与过程
1.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提高支部党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
一是建设实践学习型基地。支部先后与望城区永丰村党支部、长沙县花桥湾村党支部建立了“新农村建设互联共建基地”,开展了党员蹲点调研,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,指导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等实践学习活动,支部党员对“三农”问题和政策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,把握和创造机遇的敏感性与能力不断增强。
支部互建 双向受益
邀请永丰村党员来校学习科技
二是实施党员联系学院制度。支部党员围绕科技工作总体目标,带着工作任务深入学院、学科、平台和课题组,全面了解科技工作现状与问题,指导基层单位科研工作,为他们解难题、破困境,形成了全校上下达成共识、形成合力、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2.坚持管理创新,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
一是凝练研究方向。支部通过广泛调查研究,启动了科研项目库建设。组织科研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,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,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,提出重大、重点研究项目,引导他们围绕项目库选题并开展系统研究,形成优势研究方向与学科群。
二是搭建研究平台。支部以学校“双百”科技富民工程为基础,通过与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、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等重大工程的紧密对接,搭建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平台。全校科研课题60%以上在基地完成,科技成果80%在基地得到转化;与基地共建了30多个技术研发机构,共同承担了国家、省、市科研课题300多项,取得知识产权成果近100项;4万多人次的师生在基地开展了实习和科研活动,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了“学农、爱农”的思想,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。
三是营造学术氛围。支部围绕科研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,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科研一线人员,特别是青年科技骨干的重点支持与培养。联合校科协、相关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,开展以大师讲学为重点的科学论坛、以学术沟通和交流为重点的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,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。
三、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
1.推动了学校科技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
活动的实施使党员的宗旨意识、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,管理工作思路与方法实现了创新与优化。科技处优质的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,获得了教育部“十一五”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、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、2011全民科学素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。符少辉、王奎武、匡勇三位同志被评选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。
2.激发了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的不断高涨
活动的实施推动了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,显著增强了科技人员的信心,提高了把握国家和地方创新需求的能力。学校承担重大、重点科技项目数量不断增长,到位科技经费连年突破2亿元,名列省属高校第一;申请与授权专利、动植物新品种、SCI收录论文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;科技奖励数量与水平在全国农业高校中位居前列。
3、促进了学校产学研进一步紧密结合
活动的实施引导科技创新更加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。全省有40%以上涉农企业使用我校的技术成果,唐人神、湖南正虹、金健米业等6大企业一直与我校进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;临武鸭、安化黑茶、东江鱼等3大农产品品牌,主要由我校提供技术支持。“双百”科技富民工程反响强烈,中央电视台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媒体对其给予了重点报道。
四、活动经验与启示
1、服务型支部必须有载体
高校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,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、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主线,为支部党员提供密切联系群众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学习的平台,才能推动机关作风转变,全面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,进一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2、服务型支部必须找到切入点
高校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,必须将党建工作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、新特点紧密结合,积极开展调查研究,主动破解发展和改革中的难点与问题,实现与服务对象的紧密对接,才能以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,带动全校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3、服务型支部必须结合职能
高校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,必须与高校四大职能紧密结合,通过政策与机制的引导,实现“三位一体”(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)新的科学定位,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来自于基层、运用于基层、奉献于基层,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做出更大的贡献。